首页  >  政务公开  >  2024版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北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 “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日期:2022-01-06    来源: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字号:        

近日,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共同编制印发了《北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十四五”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部分,共1.2万余字。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疫情考验,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保障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本市粮食市场保持繁荣稳定,储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持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健发展,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粮食科技、人才、文化建设逐步加强。原粮及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6个月和60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储备规模达到10-15天的正常消费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品粮储备规模提升至39天的正常消费量。一手粮源可控量超过300万吨,粮源掌控能力有效提升,重大活动粮食总供应量超过130万吨,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建成由174个监测点组成的覆盖全市域的三级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包含32家应急加工企业、47家应急配送中心和900多个应急投放网点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市、区两级物资储备规模分别达到满足18万人、3万人的要求。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首都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外部传导性风险压力增大,但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的机遇期随之到来;从内部环境看,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北京作为粮食主销区,粮食消费依赖外部调入的状况长期存在,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要在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以首善标准不断推进首都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切实推进与商务工作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北京物流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以“抓粮源稳市场保供应、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安全保障体系。

四、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总体发展目标为:围绕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坚持新发展理念,完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粮油仓储物流体系、粮食产业经济体系、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6大体系,共设置了13项发展指标,到2025年末,一手粮源掌控量占全市消费量的70%,市域内成品粮加工能力占全市口粮消费比达到50%以上,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不少于6000吨/天,全市各类粮食企业完好仓容不低于565万吨,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建设1个市级救灾物资中心库。

到2035年,本市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基本实现粮源基地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粮食和物资安全保障协同化,储备管理精细化、成品粮储备集约高效化,粮食产业高端化,粮食物流与商务物流融合化,首都粮食安全服务保障能力更加高质高效。

五、任务举措

(一)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体系

优化市储备粮品种结构布局,在确保本市粮食安全和调控需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粮源筹措、仓储设施、加工能力、物流条件等情况,建立一定数量的跨省异地储备。

坚持把“抓粮源”作为首要任务,构建稳固可靠粮食产销链,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不断探索创新产销合作形式,提升合作水平。优化外埠粮源基地建设,支持粮源基地发展建设。

推进京津冀粮食产业对接,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二)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推进储备粮精细化管理,通过专业化、数据化、信息化等手段,达到落实责任、提升管理水平的目标。

建设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指导应急成品粮油仓储能力建设和应急加工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粮源应急补充渠道,优化布局粮食应急网点,构建应急投放、粮源筹集两条粮食应急响应路线。

完善粮油市场监测预警与统计,完善首都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粮食统计工作。

(三)构建绿色智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与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推广绿色智能储粮技术,对国有粮食仓储设施实施升级改造。

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和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建设。

(四)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三链协同”,促进“五优联动”,统筹开展“六大提升行动”。

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优化粮食市场供应网络,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各环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达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

加强优质粮油品牌建设,对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北京好粮油”公共品牌。

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推动节粮减损与提质增效、营养健康、产业升级相结合,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

(五) 构建更加完备的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完善政府储备轮换机制,严格储备质量管控制度,建立粮食储备联动机制。

完善地方应急保障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地方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制度及支持政策。

完善执法监管制度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督查联动响应和协助机制,完善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制度。

(六)构建高效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物资储备管理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横向协同和统筹管理,优化物资投放流程,进一步提升物资储备效能。

创新储备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救灾物资储备质量更新常态化轮换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定期质量检测、评估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联合演练机制,加强储备防风险跨区域协同保障。

加强重要商品储备监督与指导,配合重要商品统筹部门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重要商品和应急物资统计工作常态化。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市救灾储备物资数据库,实现储备数据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定时更新、共享互通。

六、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加强依法治理,坚持依法管粮,强化制度执行力,不断提高粮食流通法治化水平。

做好规划衔接。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监测分析和调整修订,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升级培训,积极培养选拔粮食和物资储备高水平人才。

加强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储备财政补贴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粮食行业和物资储备投入长效机制。

W02022012558558132712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