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内稻米市场总体稳中有涨。国内稻米市场逐步从新冠疫情的影响走出,逐步回归基本面,由季节性规律主导;新产早籼稻、中晚籼稻托市收购未启动,粳稻托市启动晚范围小,收购以市场化为主导,托市发挥兜底作用;在贸易保护政策、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的加持下,国际大米价格整体在15年高点上下徘徊。
一、2023年稻米市场行情回顾
1.国内主产区粳稻市场:新稻开秤高开高走,市场化收购占据主流
单位:元/吨 |
年初 |
3月末 |
6月末 |
9月末 |
12月末 |
较年中 |
较年初 |
黑龙江佳木斯 |
2620 |
2620 |
2700 |
2800 |
2720 |
0.74% |
3.82% |
吉林长春 |
2920 |
2920 |
2960 |
2980 |
3180 |
7.43% |
8.90% |
江苏南京 |
2780 |
2780 |
2700 |
2970 |
2900 |
7.41% |
4.32% |
2023年,国内粳稻价格总体上涨。截止到12月31日,黑龙江佳木斯地区三等圆粒粳稻收购价为2720元/吨,较6月末上涨20元/吨,较年初上涨100元/吨;吉林长春地区三等粳稻收购价为3180元/吨,较6月末上涨220元/吨,较年初上涨260元/吨;江苏南京地区三等粳稻收购价为2900元/吨,较6月末上涨了200元/吨,较年初上涨了120元/吨。
回顾2023年粳稻市场,第一季度主要以2022年产稻谷的收购为主,国内大部分地区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已过,生产生活回归正常,物流效率明显提高,截至2月28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粳稻3905万吨,同比略减13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023万吨,同比减少207万吨,减幅16.83%;进入第二季度,市场全面转向陈稻销售,需求受餐饮等外出消费恢复、开学开工正常化、五一端午等节日备货等因素影响出现恢复,随着市场流通粮源的不断消耗,到第二季度中后期东北地区粳稻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随着高温暑热天气的来临,学校也即将放假,稻米消费逐步进入淡季,加之各级储备均在持续轮出,供需出现博弈,价格总体上涨幅度不大;第三季度国内粳稻市场全面转向陈粮销售,价格走势受“高温暑热的大米季节性消费淡季”与“原粮市场供应青黄不接”两个影响因素相互博弈,呈现逐步上涨的局面,特别是8月底9月初,市场流通粮源数量已处低位,加工企业原粮和经销商大米库存整体偏低,加大采购力度为开学和中秋国庆双节备货,米厂开机率也明显提高,拉动国内粳稻价格出现上涨,同时也对国储粳稻销售形成支撑,成交率和价格双双上扬;第四季度,东北新稻逐步上市,总体看质量略低于2022年但仍然属于较好年份,在储备轮换采购以及企业补库的支持下,开秤价高于去年40-80元/吨,持粮主体惜售心理较强,多数地区价格在托市价上方运行,12月6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启动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时间较上年晚了近一个月,执行范围也仅限于佳木斯,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数量有限,主要以托底为主,市场化收购占据绝对主体位置,截至2023年12月25日,黑龙江累计收购粳稻约910万吨,同比减少约600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仅15万吨左右,同比减少近590万吨。此外,今年江苏粳稻熟期积温低,出米率同比普遍下降3个点以上,品种、区域之间价格差异较大,优质优价明显,整体高于托市价,收购进度较快。
2.国内主产区籼稻市场:全面进入市场化收购,籼稻未启动托市收购
单位:元/吨 |
年初 |
3月末 |
6月末 |
9月末 |
12月末 |
较年中 |
较年初 |
早籼稻全国均价 |
2716 |
2716 |
2694 |
2706 |
2732 |
1.41% |
0.59% |
中晚籼稻全国均价 |
2784 |
2850 |
2844 |
2830 |
2822 |
-0.77% |
1.36% |
2023年,国内主产区早籼稻价格先跌后涨,中晚籼稻先涨后跌,总体波动有限。截止到12月31日,早籼稻全国均价为2732元/吨,较6月末上涨38元/吨,较年初上涨16元/吨;中晚籼稻全国平均价为2822元/吨,较6月末下跌22元/吨,较年初上涨38元/吨。
回顾2023年籼稻市场,第一季度中晚籼稻处于由收购转向销售阶段,托市收购于1月31日结束,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598万吨,略低于2022年的2657万吨,由于2022年中晚稻受到生长期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质量、产量整体偏差,优质优价明显,企业收购符合要求的稻谷拉动中晚稻价格上调;第二季度特别是进入夏季之后,终端需求比较清淡,加之国储和各级储备持续轮出,因此中晚稻价格相对稳定,早籼稻整体处于陈粮销售期,受其用途限制需求比较稳定,价格波动有限;第三季度,早籼稻集中上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早稻总产量2833.7万吨,比2022年增加21.5万吨,增长0.8%,市场整体处于收购期,价格呈现高开、低走、趋稳的走势,价格运行区间明显高于2520元/吨的托市价,最低收购价没有启动,总体看,今年早籼稻收购呈现进度快、社会化比例高、优质优价的特点,中稻、再生稻陆续上市,质量也比较好,对需求不足的中晚籼稻形成补充;第四季度,中晚籼稻集中上市,主产区新季中晚籼稻单产、产量同比双增,新稻质量良好,前期价格高开,主要是受到储备轮换拉动,持粮主体前期采购建库投入较高,有惜售心理,后期随着储备轮换结束和加工企业补库更趋理智,价格逐步下行震荡走稳,年内收购价整体高于托市价,托市预案没有启动。截至2023年12月25日,南方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437万吨,同比增加117万吨,除湖北、河南外,其余主产省收购进度同比偏快。
3.国内主产区粳米市场:受原粮价格支持,粳米呈现跟涨态势
单位:元/吨 |
年初 |
3月末 |
6月末 |
9月末 |
12月末 |
较年中 |
较年初 |
黑龙江佳木斯 |
3570 |
3570 |
3600 |
3700 |
3700 |
2.78% |
3.64% |
吉林长春 |
4040 |
4040 |
4140 |
4160 |
4240 |
2.42% |
4.95% |
江苏南京 |
3720 |
3600 |
3570 |
3960 |
3940 |
10.36% |
5.91% |
2023年,国内主产区粳米价格总体上涨。截止到12月31日,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700元/吨,较6月末上涨100元/吨,较年初上涨130元/吨;吉林长春地区粳米出厂价为4240元/吨,较6月末上涨了100元/吨,较年初上涨200元/吨;江苏南京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940元/吨,较6月末上涨370元/吨,较年初上涨220元/吨。
回顾2023年粳米市场,第一季度正值春节,节前备货叠加疫情期间备货需要较长时间来消耗,终端消费一直处于清淡状态;第二季度随着市场粮源的消耗以及居民在外餐饮消费的增加,大米消费略受拉动,但就东北地区来看上涨幅度不及稻谷,随着天气不断转热和学校即将放假,加工企业多以销定产、以产订购,以维持前期合同为主,加工利润也逐步被压缩;第三季度,稻米市场从高温暑热的稻米消费淡季,逐步进入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在学校开学以及国庆、中秋双节的拉动下,终端备货需求增加,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提高,市场供应也处于青黄不接最为明显时期,原粮价格上涨,不少企业转向国储拍卖,拉动了一波成交,形成了价格小高潮;第四季度新粳稻上市,市场供应充足,但在原粮价格的支持下大米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2023年,东北主产区大米加工理论利润先涨后跌再涨。据中华粮网报告显示,截止到12月底,黑龙江建三江地区出米率68%的粳稻收购成本2660元/吨,双抛双选大米出厂价3700元/吨,碎米2760元/吨,油糠2300元/吨,稻壳360元/吨,综合测算,米厂理论加工利润约134元/吨。对比看,2023年年初为116元/吨,3月末为223元/吨,6月末为-27元/吨,9月末为-14元/吨。大米加工理论利润从第二、三季度逐步回升,主要是因为第四季度以来新稻全面上市,稻谷收购成本明显降低。
4.国际大米市场:国际米价持续攀高,徘徊于近15年高位
单位:美元/吨 |
年初 |
3月末 |
6月 |
9月末 |
12月末 |
较年中 |
较年初 |
泰国5%破碎FOB |
477 |
490 |
518 |
608 |
659 |
27.22% |
35.14% |
越南5%破碎FOB |
460 |
470 |
510 |
615 |
665 |
30.39% |
40.20% |
印度5%破碎FOB |
390 |
434 |
470 |
570 |
550 |
17.02% |
34.04% |
巴基斯坦5%破碎FOB |
450 |
455 |
490 |
600 |
595 |
21.43% |
29.59% |
2023年,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大米出口价持续攀高。截止到12月31日,泰国5%破碎FOB价为659美元/吨,较6月末上涨141美元/吨,较年初上涨182美元/吨;越南5%破碎FOB价为665美元/吨,较6月末上涨155美元/吨,较年初上涨205美元/吨;印度5%破碎FOB价为550美元/吨,较6月末上涨80美元/吨,较年初上涨160美元/吨;巴基斯坦5%破碎FOB价为595美元/吨,较6月末上涨105美元/吨,较年初上涨145美元/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测算,2023年底时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大米报价均在近15年以来的高位徘徊。分析认为全球大米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一是2022年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印度大米出口禁令持续加码,7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8月25日印度政府再次宣布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8月27日又将其香米出口最低价设定为每吨1200美元并立即生效,10月虽然将巴斯马蒂香米出口底价由1200美元/吨下调至950美元/吨,但延长了蒸谷米出口加征关税的政策期限,由2023年10月15日延长至2024年3月,且碎米和非巴斯马蒂白米出口禁止政策保持不变(与印度政府签署协议的除外);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回归,影响亚洲主要水稻出口国的生产,印度2023/24年度季风季水稻产量预计为1.06亿吨,而上年度为1.08亿吨,24年旱季水稻产量预计也将降低,而泰国新稻产量也预计减少4%左右;三是俄乌冲突持续,巴以冲突突发,地缘不稳定因素发酵;四是多国提高粮食结构性储备,东南亚及非洲国家采购需求强劲。
需要关注的是,2023年国际米价上涨行情,可谓独树一帜,与其他谷物价格走势相悖。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1月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食品价格指数较上一年均值下降13.7%,其中谷物价格指数较上一年均值下降15.4%,但大米价格指数比上一年均值上涨了21%。
2023年12月31日,我国进口大米理论价差继续呈现明显倒挂,且倒挂幅度高于第三季度末。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广东港口早籼米4150元/吨,泰国大米到港完税理论价格5332元/吨,价差-1182元/吨,比第三季度末扩大了355元/吨;越南大米到港完税理论价格5246元/吨,国内外价差-1096元/吨,比第三季度末扩大了261元/吨。
5.我国大米进出口情况:2023年1-11月大米进、出口同比双降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出口大米数量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202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40万吨,同比减少337万吨,减幅58.4%,其中,11月我国进口大米13万吨,环比增加1万吨,增幅8.3%,同比减少20万吨,减幅60.2%;2023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141万吨,同比减少63万吨,减幅30.9%,其中11月我国出口大米17万吨,环比增加1万吨,增幅6.3%,同比减少6.7万吨,减幅28.3%。
截止到11月份,我国大米月度进口量已经连续13个月呈现同比下跌态势。我国大米进口量减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大米价格持续攀升,和国内部分地区形成倒挂且倒挂幅度不断扩大,进口利润大幅下降,贸易商采购积极性明显降低;二是印度大米出口全面收紧;三是2023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1181基点,贬值超1.69%,连续两年下跌。
此外,2023年1-11月我国大米进口形势还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碎米比例大幅下降,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大米619万吨,其中碎米352.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7%,这其中印度碎米又占了201.9万吨,占全部碎米量的57%,而2023年1-11月我国碎米进口仅为79.6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3%,这其中印度碎米约为30万吨,占全部碎米量的38%,这主要是受印度限制出口和国际米价高企的影响;二是印度交出我国大米进口第一来源国的位置,2023年1-11月我国自越南进口大米91.6万吨占38.2%,自缅甸进口48.8万吨占20.3%,自泰国进口38.1万吨占15.9%,自印度进口24.2万吨占10.1%。
进口量下降相应支持了国内稻谷市场价格,部分原进口需求转向国内稻谷,对国内价格形成支撑。
6.国家政策性稻谷销售情况:成交量全面增加,中晚籼稻、粳稻增幅明显
2023年,国家继续销售最低收购价稻谷,同时发挥去库存和保障市场供应作用。国家于2023年3月28日重启了自2022年国庆节后暂停的国储稻谷销售,比上年延后20天,覆盖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全部三个品种,但投放量较上年同期减半为90万吨,投放价格跟去年恢复投放时首次交易的同年份稻谷相比,总体呈现下调趋势,仅有2022年早籼稻有所提高;8月1日起,因新季早稻上市,国家暂停了最低收购价早稻的销售,将每周最低收购价稻谷的投放量由90万吨下调至60万吨,新增了部分2021年产和2022年产的稻谷,同时中晚籼稻和粳稻的底价也依据年份不同下调了5-30元/吨;9月27日起,国家暂停了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为新季中晚稻、粳稻集中上市让路。
2023年,国家共举办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交易会27场次,比上年减少2场次;累计投放2166.4万吨,实际成交340.845万吨,比上年增加275.84万吨,增幅为424.37%,成交率15.73%,成交均价2608元/吨。其中,早籼稻计划投放540.83万吨,实际成交17.51万吨,较上年增加15.48万吨,成交率3.24%,成交均价2458元/吨;中晚籼稻计划投放812.95万吨,实际成交158.33万吨,较上年增加144.09万吨,成交率19.48%,成交均价2593元/吨;粳稻计划投放812.62万吨,实际成交165.00万吨,较上年增加116.27万吨,成交率20.30%,成交均价2638元/吨。
2023年国家政策性最低收购价稻谷销售成交状况明显好于上年,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平息,国内稻谷购销逐步回归市场化,由季节性规律主导,拍卖价与市场价接轨紧密,通过国储拍卖补充原粮与其他渠道价差不大;二是2022年中籼晚稻受到生长期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质量、产量整体偏差,企业参加国储拍卖意愿增强,中晚籼稻成交数量增幅最大;三是今年1-11月大米进口量较去年同期低了近六成,进口供应渠道相应缩减。
定向饲用稻谷方面,国家于2023年8月3日启动定向竞价销售,比2022年3月10日启动晚了5个月左右。全年共举办9场交易会,上年为25场;计划投放1650万吨,上年为4052万吨;实际成交1478万吨,上年为2905万吨;成交率为90%,上年为72%。从标的的地区分布来看,黑龙江成交量约占总成交量的七至八成,河南、安徽等其他地区约占二至三成。与上年相比,定向饲用稻谷对市场影响有所削弱,一方面是实际成交量仅为上年一半,另一方面是新麦上市季降雨导致出现大量低价芽麦,但总体仍对玉米市场形成利空。
二、2024年稻米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1.预计2023/24年度我国稻谷年度结余略降,但供需仍较宽松
2023年,我国稻谷生产形势整体呈现播种面积下降、单产提高、总产量略有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2894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01.0千公顷,下降1.7%;稻谷单产7136.8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57.2公斤/公顷,增长0.8%;稻谷产量20660.3万吨,比上年减少189.2万吨,下降0.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24年1月份预计:考虑疫后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落,居民主食消费多样化,人均传统主食消费呈下降趋势,结合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全国稻谷食用消费量将有所下降。1月份预计,2023/24年度国内稻谷食用消费量为15800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下降100万吨,降幅0.6%。上年度结转的饲用稻谷继续在本年度使用,饲料用粮同比小幅下降;随着米制品加工和酿酒、酿醋等行业的发展,稻谷工业消费预计小幅增长。1月份预计,2023/24年度国内稻谷饲用、种用和工业用稻谷消费4421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下降71万吨,降幅1.6%;国内稻谷总消费量为20221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下降171万吨,降幅0.8%。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多国提高粮食储备,国际大米价格高企,预计新年度大米进口数量将继续回落。同时我国大米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大米出口数量或将小幅增长。1月份预计,2023/24年度进口稻谷(将大米进口量以70%折率换算,下同)400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下降69万吨,降幅14.8%;出口稻谷300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同比增加63万吨,增幅26.7%。2023/24年度全国稻谷结余539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51万吨。
我国稻谷产量已连续13年超过2亿吨,且做为口粮品种有托市等全方面政策保障,库存整体充裕,而近年年度总消费又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预计2024年国内稻米市场仍将维持供大于求格局,供需环境仍较宽松。
2.预计政策保障依然强劲,引导稻谷向“稳面积、增单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我国主要口粮品种,过去的2023年国家对稻谷提供了强劲政策保障:在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稻谷的生产、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险等提供了指导和要求;发布了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了早籼稻托市价、稳定了中晚籼稻和粳稻托市价;此外还在9月底继续提高了同为口粮的小麦品种24年托市价格,为未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3年底,国家先后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布置2024年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随后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上强调“下一步将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切实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推进大豆油料生产,确保明年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该法明确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地方政府承担具体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协同配合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从目前看,2024年国家对稻谷品种的政策保障明确,预计2024年稻谷播种面积以稳为主,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最低收购价的底部支持作用,保护种粮农民收益。
三、2024年第一季度稻米市场行情预测
总体看,国内稻米市场供需环境总体仍较宽松。2024年第一季度,粳稻以新稻收购为主,东北地区由于余粮偏多,春节后批量上市存在时间和空间上重叠的可能,价格或稳中偏弱运行;2023年籼稻产量、质量总体较好,市场供需宽松,预计价格以稳为主;国际大米在第一季度预计以震荡运行为主,但印度存在较大可能在5月该国大选后放松出口限制,届时国际米价将明显走低。
(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程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