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新季稻谷集中收购完毕,全国累计收购中晚稻1.05亿吨,创历史新高;国内稻米市场购销总体稳定,价格稳中略涨;国际米价持续承压下行,价差拉动1-2月国内大米进口同比增加;政策支持稻谷生产及底部价格。
一、2025年第一季度稻米市场行情回顾
1、国内主产区粳稻市场:春节后补库拉动,价格稳中略涨
单位:元/吨 |
年初 |
1月末 |
2月末 |
3月末 |
较2月末 |
较年初 |
黑龙江佳木斯 |
2635 |
2635 |
2640 |
2670 |
1.14% |
1.33% |
吉林长春 |
2920 |
2900 |
2940 |
2940 |
0.00% |
0.68% |
江苏南京 |
2860 |
2870 |
2900 |
2900 |
0.00% |
1.40% |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粳稻价格总体稳中略涨。截止到3月31日,黑龙江佳木斯地区三等圆粒粳稻收购价为2670元/吨,较2月末上涨30元/吨,涨幅为1.14%,较年初上涨35元/吨,涨幅为1.33%;吉林长春地区三等粳稻收购价为2940元/吨,较2月末持平,较年初上涨20元/吨,涨幅为0.68%;江苏南京地区三等粳稻收购价为2900元/吨,较2月末持平,较年初上涨40元/吨,涨幅为1.40%。
第一季度,东北地区粳稻价格先稳后涨。年初至春节前,正值新稻收购高峰期,黑龙江省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在执行,市场价格在供应充足和政策保障共同支持下总体稳定;元宵节后价格出现一波上扬,原因有两点:一是新粳稻上市后价格持续低位,因此加工企业普遍随用随采,以低商业库存周转模式运行,节后补库集中、迫切,对价格形成明显拉动;二是今年东北地区新稻收购进度较快,节后市场流通粮源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季度末随着中储粮的不断入市销售以及最低收购价稻谷即将入市,价格上涨放缓。第一季度,南方粳稻在储备轮入收尾和节后加工企业补库的支持下,余粮供应阶段性偏紧,稻谷价格稳中有涨,南北价差在200-300元/吨,可以支持区域间流动。
统计数据显示,粳稻集中收购已于2月底圆满结束,最低收购价粳稻收购542万吨,约占中晚稻收购总量的5%左右。与2023年相比,2024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时间早、覆盖范围大、收购量增加,有效发挥托底作用。
2、国内主产区粳米市场:米价跟随原粮略涨,副产品略涨
单位:元/吨 |
年初 |
1月末 |
2月末 |
3月末 |
较2月末 |
较年初 |
黑龙江佳木斯 |
3640 |
3640 |
3700 |
3705 |
0.14% |
1.79% |
吉林长春 |
4360 |
4360 |
4360 |
4360 |
0.00% |
0.00% |
江苏南京 |
3810 |
3830 |
3880 |
3900 |
0.52% |
2.36% |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主产区粳米价格稳中略涨。截止到3月31日,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705元/吨,较2月末上涨5元/吨,较年初上涨65元/吨;吉林长春地区粳米出厂价为4360元/吨,较2月末持平,较年初持平;江苏南京地区粳米出厂价为3900元/吨,较2月末上涨20元/吨,较年初上涨90元/吨。
第一季度,正值春节假期,节前原粮供应充足米价基本稳定,节后米厂集中补货拉动粳稻入厂价提高,大米出厂价跟涨。学校开学后需求趋于平稳,大米价格逐步走稳。在国内小麦、玉米价格回暖以及节后加工企业开工率偏低的影响下,副产品碎米、油糠价格略有提高。
据中华粮网测算,第一季度末黑龙江建三江出米率68%粳稻收购成本2800元/吨,双抛双选大米出厂价3680元/吨,碎米2700元/吨,油糠2120元/吨,稻壳400元/吨,理论加工利润为-29元/吨,较年初下跌35元/吨。
3、中储粮投放丰富市场供应,成交价格贴近市场
单位:万吨 |
黑龙江分公司 |
吉林分公司 |
辽宁分公司 |
合计 |
计划投放量 |
107.03 |
10.27 |
11.64 |
128.94 |
实际成交量 |
41.59 |
7.70 |
10.09 |
59.38 |
第一季度,国内粳稻仍处新稻收购后期,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国家未组织开展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交易,市场投放主力军以中储粮为主。第一季度,中储粮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公司按照每周一次或两次的频率,在东北地区持续放粳稻128.94万吨,实际成交59.38万吨,其中春节前7.61万吨,春节后51.77万吨,补充了市场供应,成交价格与市场流通粮源价格吻合度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稳定粳稻价格作用。
4、国内主产区籼稻市场:托市收购结束,价格总体平稳
单位:元/吨 |
年初 |
1月末 |
2月末 |
3月末 |
较2月末 |
较年初 |
早籼稻全国均价 |
2708 |
2706 |
2706 |
2710 |
0.15% |
0.07% |
中晚籼稻全国均价 |
2676 |
2676 |
2680 |
2682 |
0.07% |
0.22% |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主产区籼稻价格整体稳定,早籼稻仍略高于中晚籼稻。截止到3月31日,早籼稻全国均价为2710元/吨,较2月末上涨4元/吨,较年初上涨2元/吨;中晚籼稻全国平均价为2682元/吨,较2月末上涨2元/吨,较年初上涨6元/吨。
第一季度,早籼稻整体处于陈粮销售期,受其用途限制,需求比较稳定,价格较为平稳;中晚籼稻集中收购高峰已过,各级储备补库也基本完成,后期仅受春节后加工企业补库支持,随着粮源消耗,价格略有上扬。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托市政策结束,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收购169万吨,上年度最低收购价收购未启动。
第一季度末,全国早籼稻育秧过半、栽插近一成。受最低收购价持续提高、需求旺盛等因素支持,近些年早籼稻市场价格相对高位运行,已连续4年未启动托市收购,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预计种植面积能够保持稳定向好,此外更受市场青睐的圆粒早稻比例仍可能继续提高。
5、国际大米市场:国际米价高位回落,国内外价差继续扩大
单位:美元/吨 |
年初 |
1月末 |
2月末 |
3月末 |
较2月末 |
较年初 |
泰国5%破碎FOB |
523 |
469 |
431 |
423 |
-1.86% |
-19.12% |
越南5%破碎FOB |
510 |
415 |
395 |
401 |
1.52% |
-21.37% |
印度5%破碎FOB |
451 |
431 |
408 |
396 |
-2.94% |
-12.20% |
巴基斯坦5%破碎FOB |
456 |
445 |
384 |
394 |
2.60% |
-13.60% |
2025年第一季度,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大米出口价高位回落。截止到3月31日,泰国5%破碎FOB价为423美元/吨,较2月末下跌8美元/吨,较年初下跌100美元/吨;越南5%破碎FOB价为401美元/吨,较2月末上涨6美元/吨,较年初下跌109美元/吨;印度5%破碎FOB价为396元/吨,较2月末下跌12美元/吨,较年初下跌55美元/吨;巴基斯坦5%破碎FOB价为394美元/吨,较2月末上涨10美元/吨,较年初下跌62美元/吨。
第一季度国际大米持续下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分析机构对全球大米供应预期保持乐观态度。USDA报告预测,2024/25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创纪录的5.33亿吨,同比增幅2%。印度作为最大增量来源,受益于季风增强与种植面积扩大,产量突破1.4亿吨,贡献全球增产量的69%。东南亚国家通过种植技术改良实现1%-3%的稳定增长。二是2月份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冬春季稻米开始收获上市,市场供应阶段性增加。三是3月7日印度政府宣布允许100%碎米出口,至此出口限制全面放开,新季大米和高达6760万吨的国家大米储备库存(截至2月1日数据)都将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预计印度2024/25年度大米贸易量激增53%至2200万吨。
第一季度,国内外大米价差继续扩大。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截止3月底,广东晚籼米批发价4400元/吨,泰国大米(5%破碎率)到港完税成本3537元/吨,国内外价差863元/吨。广东早籼米批发价3920元/吨,越南大米到港理论完税成本3308元/吨,价差612元/吨;印度大米到港完税成本3545元/吨,价差375元/吨;巴基斯坦大米到港完税成本3260元/吨,价差660元/吨。
6、我国大米进出口情况:2025年1-2月我国大米进口继续回升
海关总署1月份公布了2024年我国大米进出口数据,受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米价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我国大米进出口同比双减。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稻米166万吨,同比减少37.1%,1-12月平均进口单价4093.19元/吨;2024年我国累计出口稻米111万吨,同比减少30.8%,1-12月平均出口单价4074.23元/吨。
2025年国际米价持续回落,进口大米性价比增强,截止到3月底进口大米到港完税成本比国内籼米批发价格低300-800元/吨,我国大米进口延续了自2024年9月起的持续回升态势。2025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7.8万吨,同比增加6万吨,增幅27.5%;分品种看,1-2月我国进口精糙米21.2万吨,占比76%;进口碎米6.6万吨,占比24%;分国别来看,1-2月我国分别从缅甸进口7.3万吨,占比26%;从泰国进口6.9万吨,占比25%,从印度进口6.7万吨,占比24%,从越南进口5.0万吨,占比18%;从其他国家少量进口1.8万吨,占比7%。2025年1-2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12.5万吨,同比减少5.5万吨,减幅30.6%。
二、2025年第二季度稻米市场影响因素研判
1、2024年我国稻谷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供需总体宽松
国家统计公布,2024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29006.9千公顷(4.35亿亩),比上年增加57.8千公顷(86.8万亩),增长0.2%,在连续三年下降后,实现恢复性增长;稻谷单产7154.7公斤/公顷(477.0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7.9公斤/公顷(1.2公斤/亩),增长0.3%;稻谷产量20753.5万吨(4150.7亿斤),比上年增加93.2万吨(18.6亿斤),增长0.5%。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月份预计,考虑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居民主食消费更加多样化,人均传统主食消费呈下降趋势,结合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因素,高强度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稻谷食用消费量预计继续下降。2024/25年度国内稻谷食用消费量同比下降0.9%。饲料粮供应充足,稻谷饲用消费量预计明显回落。2024/25年度国内饲用、种用和工业用稻谷消费同比下降18.5%;国内稻谷总消费量同比下降4.4%。当前全球大米产情预期良好,印度已全面放开大米出口限制政策,国际大米价格大幅回落。2024/25年度进口稻谷(将大米进口量以70%折率换算)同比增加190万吨;出口稻谷(将大米出口量以70%折率换算)同比增加57万吨。4月份预计,国内稻谷市场供求较宽松,2024/25年度全国稻谷结余比上年度增加1175万吨。
我国稻谷产量已连续14年超过2亿吨,且作为口粮品种有托市等全方面政策保障,库存整体充裕,而近年年度总消费又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国内稻米市场仍将维持供大于求格局,供需环境仍较宽松。
2、政策支持: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产保供发挥托底作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调主攻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提升,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着力解决因耕地资源有限带来的产量压力;同时稳定播种面积,为稻谷稳产奠定基础。
202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于3月19日出台。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8元、129元和131元,其中早籼稻较上年上调1分钱,已连续六年上调,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持平。限量收购总量设定为5000万吨(籼稻2000万吨、粳稻3000万吨),分两批执行。202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还是发挥稳产保供和“托底”作用:稳步提高早籼稻托市收购价旨在支持籼稻种植,防止双季稻改种单季稻;中晚稻和粳稻维持价格以引导优质品种种植;政策“托底”作用最终目的是保护种粮农户利益。
3、最低收购价稻谷入市,短期影响有限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4月1日重启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从启动时间上看,比去年启动时间早了4个月,与常年基本相当;从总量和销售品种上看,首期投放62.8万吨,其中早籼稻2.8万吨,中晚籼稻、粳稻各30万吨,总量与去年的60万吨相当,但去年首期没有早籼稻;从销售底价上看,中晚籼稻、粳稻起拍价与去年一致,等级价差40元/吨。其中:中晚籼稻(三等)的拍卖底价为:2021年产2550元/吨,2022年产2580元/吨,粳稻(三等)的拍卖底价为:2020年产2560元/吨,2021年产2590元/吨,2022年产2620元/吨。早籼稻(三等)的拍卖底价为2480元/吨。从最终成交结果看,仅粳稻成交7263吨,总成交率1.15%,成交均价2623元/吨,加上出库费、水分增量等实际出库成本在2700-2720元/吨左右,与中储粮及贸易商出库价基本相当。从出库成本和有效供给角度看,短期内对市场影响较小,后期随着市场流通稻谷不断消耗,保供稳市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三、2025年第二季度稻米市场行情预测
第二季度,国内稻谷市场全面转向销售,国储、中储粮、各级储备均在轮出陈稻,供应相对丰富,轮出的底价和实际成交价格也较集中,因此预计四月以稳为主;但今年收购量高于去年,流通粮源数量相应偏低,按照常年情况看,五、六月会再次迎来稻米加工企业集中补库,季度中后期上涨可能性较大;随着印度大米不断加入国际贸易,国际大米在第二季度预计以震荡偏弱运行为主,受价差吸引我国大米进口可能继续保持增加态势。